思路

游戏可以调剂生活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过度沉迷于游戏是有害的

游戏要有规则

在游戏中学习

玩游戏要分清好坏

游戏有开发智力的功效

不可游戏人生

游戏可以排解压力

游戏与学习、工作应该合理安排

   名言

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戏。——冰心

游玩在一种意义上是增益的生活的准备。——李大钊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

正当的游玩,是辛苦的安慰,是工作的预备。——丰子恺

求知不是孩子的游戏,要学到知识,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亚里士多德

我们所有最大悲哀就是嬉戏,原因是嬉戏最能妨碍我们的思考,而且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死亡。——帕斯卡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列夫·托尔斯泰

懂得如何玩乐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才能。——爱默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人总不能把毕生的精力都耗费在玩乐之中。——塞缪尔·约翰逊

在玩乐中,我们能表现出我们是怎样的一种人。——奥维德

要对生命感到喜悦,因为它给了你去爱的机会,去工作,去玩乐,并且能仰头 看星星的机会。——亨利·凡·戴克

终日埋头工作而不去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詹·豪厄尔

工作时工作,玩乐时玩乐, 依此方法做,轻松又欢乐。——佚名

  
 经典素材

游戏迷姚明
(游戏不误事业)

小巨人姚明也是一个游戏迷。当他考上了重点中学时,爸爸为了奖励他,专门为他买了一台游戏机,结果游戏机成了姚明的快乐源泉,从此,姚明的生活与游戏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CBA到国家队到NBA,“游戏当然使人快乐。”姚明说,“在游戏里,你能做你平时做不到的事情。”

游戏机在姚明的一生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惟一的爱好是电子游戏。关于姚明对电子游戏的痴迷,一个与他结识多年且在美国陪伴他很长时间的朋友告诉记者,姚明可以通宵达旦地玩游戏,甚至为了打游戏会和父母“打游击”,坐在电脑面前的他更像个孩子。

2002年9月12日是姚明的生日,但姚明并不快乐。那时,中国男篮刚刚兵败印第安纳波利斯,整个中国队都在郁闷中。整整一个下午,姚明躲在房间里玩游戏机打发时间,所玩的不过是《生化危机》和《星球大战》,都已经是玩得烂熟的。

但是,他也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只是游戏:“生活和游戏的不同就在于,打游戏还能存盘,死机了能重启,但生活不能重来,世锦赛我们败了,打成这样,就只能这样,不可能重来一遍,所以我的生日一点都不快乐。不过,这届世锦赛没打好,我以后还有机会,还有下届世锦赛,下届奥运会,甚至下下届奥运会。”

刘翔玩游戏
(玩游戏也是种训练)

“飞人”刘翔并非一个游戏发烧友,但是,成为名人的他每天除了训练和比赛,只能待在房间里,平时也就整理整理东西。“实在闲得无聊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玩两把。”

“别看这只是游戏,但和真正打网球一样。击球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即便是玩游戏,刘翔似乎也要从中为自己的专业找找感觉。在他看来,玩游戏和跑跨栏一样,都是有窍门的。“有时候,那种击球前跑位的选择和击球时的感觉,和我在起跑线前感受裁判员发令枪响的过程差不多,都需要有个预判的过程。”

谈起游戏,刘翔兴致不减。“其实,打网球就和我跨栏一样。 我起跑的时候,也会对裁判的枪声有个预判的过程。有时候我就会凭那种感觉压上枪,当然我也有失手的时候。总的来说,找那种感觉非常重要,有时候,打游戏也可以算是一种培养感觉的训练。”

从电脑迷到世界首富
(游戏激发人的创造力)

比尔·盖茨从小欢快活泼,是一个高能量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接着又花许多时间来玩骑弹簧木马的游戏。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就成为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Paul 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小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计,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当时的小电脑迷就是这样从游戏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的。

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法
(寓教育于游戏)

 斯特娜夫人,美国人,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有个女儿,名叫维尼夫雷特。在母亲的训练下,女儿从3岁起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便能用世界语写剧本。她的诗歌和散文,从5岁起被刊载在各种报刊上并汇集成书,博得了广泛的好评。斯特娜夫人说:“我对女儿的教育都是采用游戏方式进行的,效果很好。”

如果孩子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时,她就能在枕头旁边发现放着好吃的点心之类的东西。夫人就告诉她:这是由于你昨天做了好事,仙女奖赏给你的;假若你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这时我就告诉她,因为你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没有来。

她脱下衣服,自己不收拾时,就让它一直放到第二天,我也不收拾,并且绝不拿出新衣服给她穿。如果她晚上把发带折叠好,“仙女”就时常给换成新的。如果不好好收拾,就只得戴旧发带。如果她把玩偶丢在床上不收拾好,“仙女”就把它藏起来,使她几天之内不能用这一玩具做游戏。

从手影游戏到动画艺术
(事业始于游戏)

“万氏四兄弟”是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四兄弟就是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他们自幼就爱东涂西画。晚上妈妈常借着烛光为他们做“兔儿拜月”、“老农晚归”和鸡、狗、羊等各种手影逗乐,他们常常看得入迷。以后他们又迷上了皮影戏,还在家里扯起白布幔,剪上几个小纸人,自演“影戏”取乐。起初,他们的这种“淘气”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可是,他们太爱画画和做小玩意儿了。学业结束后,四兄弟就挤在亭子间里不断地为书报杂志绘图。当他们看了外国的动画电影片后,最大的心事就是如何让画稿中的人物活动起来。他们四人,爱好一致,意志坚定,他们不断地进行试验,也不知失败过多少次。可是他们从不灰心,从未想到过退却,总是信心十足,夜以继日地摸索再摸索。当人们知道他们是在搞卡通试验后,就送给他们一个风趣的称号:万氏卡通。

终于,“万氏四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5年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他们又完成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他们1963年拍摄的《大闹天宫》动画片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夺魁,还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上映,标志中国美术电影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文字游戏
(并非游戏的文字游戏)

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屡吃败仗。他向朝廷奏报军情,原稿有一句为“臣屡战屡北”。有人认为这句非改不可,因为“常败将军”是有杀头之罪的,建议改为“臣屡北屡战”。这样,虽一字未易,但意思便变为“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了。果然,清帝看了奏章,不但没有降罪,而且还嘉奖这位常败将军“坚贞忠勇”。

老记者徐铸成在他的《旧闻杂忆》中引过一个例子: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春城下,蒋军岌岌可危,但还一个劲地宣称“要忠于校长!”(指蒋介石)高喊“黄埔精神不死!”当时的香港《文汇报》对此发表了一篇短评,将这个口号一字不易地抄下来做题目,中间只加了两个标点符号:“黄埔精神,不死?”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蒋军色厉内荏的本质。果然,在短评见报那天,长春便宣告解放!

近代名人也有类似的例子。于右任先生的书法很有名气。平日轻易不赠书别人。有一次,一位附庸风雅者死缠着他,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于先生挥毫疾书“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大字。过了几天,那求书者却喜滋滋地来访于先生。说:“蒙先生赐我座右铭一幅,不胜感谢!”随手将手中的字幅抖开,只见上面是于右任亲笔书写的六个大字:“小处不可随便”,确是一句精警的格言。

多米诺骨牌
(从游戏中得到历练)

多米诺被称为世界上最细心的运动,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性格坚强,做事稳健,这种倒下去的破坏,其实是另一种美的创造。

有一种多米诺精神:

(1)人生如游戏,玩好不容易,需要良好的心态,好好把握每一天。

(2)做事,做企业,要学会忍耐、专注、执著,要有拼搏精神,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成为未来之星,要与时俱进,勇于进取,永无止境。

骨牌据说起源于中国。宋朝时就出现了骨牌游戏,又叫“牙牌”。1849年8月16日,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把这种骨牌带回了米兰。作为最珍贵的礼物,他把骨牌送给了他最喜爱的女儿小多米诺。不久,小多米诺就喜欢上了这副骨牌,因为她发现了骨牌的新玩法,她按点数的大小以相接的方式把骨牌连接起来。在玩骨牌游戏的时候,小多米诺发现它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意志和耐力。
传教士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玩上高雅的骨牌游戏,制作了大量的木制骨牌。不久,木制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个欧洲传播,骨牌游戏成了欧洲人的一项高雅运动。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就把这种骨牌游戏命名为“多米诺”。

到19世纪,多米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非奥运项目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参加人数最多、扩展地域最广的运动。

心理学家谈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的副作用)

据了解,现在很多网络游戏都打出“大侠”、“英雄”以及拯救世界的字眼来吸引青少年。教育心理学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杨玲教授认为,这种虚幻的情节和侠义精神很容易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兴趣。同时,网络游戏只看重玩家所创建的游戏人物的级别,只要肯花时间来锻炼游戏里的人物,达到一定级别,就能够获得其他玩家的尊重,很容易让青少年上瘾。

杨玲教授说,迷恋网络游戏使青少年产生的精神上瘾就如同吸毒、赌博一样危害性极大,而且难以根治。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青少年容易把网络作为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对网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聊天、游戏得心应手,对现实世界里的事物和人际交往却毫不关心,容易引发性格上的孤僻、怪异和暴躁等心理问题。

网络游戏需要玩游戏的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同时,一般的网络游戏都要收费,再加上长时间上网的高额费用,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这就很容易造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想方设法节省出钱来,有的甚至跟父母骗钱。另外,网络游戏里充斥的暴力、血腥内容,很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

手术前的游戏
(游戏使人轻松)

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在手术前玩视频游戏较传统的服用镇静剂或听妈妈的安慰更容易放松。医生发现,给孩子几分钟时间玩游戏可在麻醉药发生药效前大大减轻他们的焦虑和紧张。

医生经过研究发现,一位7岁的小男孩被游戏机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根本注意不到周围的大人和桌子上的食品。麻醉师的发现对许多家长都将是有益的帮助,因为他们不愿给孩子使用镇静剂。有些医院通过玩具和做游戏来分散孩子在手术前的注意力,但这些措施只能在娱乐室或休息厅里完成,而不是手术室。

他们对分为三组每组26个4~12岁的小孩进行了跟踪研究,所有的小孩在手术室由父母陪同。第一组小孩使用了镇静剂,第三组小孩玩Game Boy游戏机。综合研究结果发现,玩Game Boy游戏机的一组手术前的焦虑感没有增加,以100分来描述术前焦虑增加值的话,服用镇静剂的一组增加了7.5分,而只有父母陪同的一组却增加了17.5分。

死亡游戏
(远离游戏中的“毒品”)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什么游戏,这是不消说人们也知道的道理。然而,据媒体报道,最近一种被称为“死亡游戏”的“游戏”,却在南京、上海、沈阳等地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并有所蔓延。对此,医学专家十分震惊,学生家长担惊受怕……

这种“死亡游戏”虽非真刀真枪,却是几近真实,叫做“闭气窒息游戏”,最早是由一些网站传播开来的:游戏者要先深吸几口气,然后闭上双眼,屏住气,让大脑处于真空失控状态,在“死亡”中享受超脱和刺激。

据医学专家介绍,靠外力使心跳变慢,血流不畅,造成大脑缺氧,导致昏厥,不论时间长短,都会对大脑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特别是时间一长,还可能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一位学生昏迷后差点没醒过来,最后是在一阵乱脚猛踢之下才醒了过来,为这事病了大半个月。南京一位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突然窒息过去,后在医生及时救治下才脱离生命危险。

健康向上的游戏是青少年学生娱乐身心的正当活动,而“死亡游戏”却假游戏之名,行残害孩子之实,其不良后果绝对不可小觑。

鲁迅与海婴
(游戏帮助孩子成长)

鲁迅注重解放孩子。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没有海婴之前,他除了到书店去,其他的杂货店是头也不回地走过的;有了海婴之后,他就常到玩具摊上,留心给小海婴拣选玩具。凡是能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发展智力、陶冶情感的玩具,只要能够办到的,鲁迅都尽力满足孩子需要,使孩子能充分享受童年的欢乐,在游戏玩耍中解放双手,获得教益。一次,他给海婴买了一套木匠工具,让海婴模仿工人劳动。海婴得到这套玩具高兴得不得了,天天拿着它到处敲敲打打,俨然像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的一位朋友,曾送给海婴一辆脚踏三轮车,海婴天天骑它,骑破了,就恳求父亲再买辆新的。鲁迅尽管平时生活十分节俭,可是看到孩子整天骑车锻炼,人变结实了,心里很高兴,就很乐意地给海婴买了辆新车,让他骑车到附近公园去玩,去锻炼身体。海婴对新异的东西,特别留意和喜欢。一次,海婴见邻家有一架留声机,感到十分新鲜,可主人只允许他听听,看看,不许他用手摸。海婴充满着好奇之心,回家后,婉转地向母亲提出买留声机的要求,并通过母亲向父亲转达这个愿望。后来,母亲告诉他,只要他不打扰父亲,可以考虑。不久,鲁迅就托内山先生买了一架留声机。从此,鲁迅休息时,总是和海婴一起摇留声机,欣赏音乐。


 意林故事

纸牌游戏

《伊利亚随笔》中的《拜特尔太太谈打牌》是篇至妙文字,其中写道:“有些脆弱的人反对纸牌,说它培养了人的不良欲望。老太太反驳道:人本来就是爱赌博的动物,他是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捞点儿好处才高兴的;那么,玩一局牌把这种欲望排遣掉,算是最稳妥不过的办法了。人打牌时,像是演戏,沉醉在一种短暂的幻觉之中:为了区区几先令的赌注,我们表演得好像在从事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处于这种幻觉之中,我们自以为所作所为跟那些为了皇冠、王国而角逐的人们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梦中的战斗,紧张热闹,一场鏖战,而又兵不血刃;动用了不得了的手段,目的却渺小得不成比例;比起许多人正在从事而又不自知其严重性的那些人生赌博来,同样有趣,但害处却小得多……”

上帝的游戏

当上帝完成了创造人类的工作之后,他慈悲地想,还应该为人再造一个游戏,供其消磨时光,于是他摆下了一盘棋,一盘已经开始但尚未结束的残局。

上帝本想摆下一盘输赢局,但如果是一盘输赢局,那么无论棋局布设得多么复杂,总有一天人会走出分晓,而一旦人走出分晓,也就失去了他留下的游戏。于是上帝摆出了一盘和局,和局则可以供人不断地走下去。他的游戏永远不会被人丢弃。

接下来的故事当然逃不出上帝的预料。

一个又一个的下棋人来尝试上帝的棋局,都没有走出这个棋局的输赢。

然而,游戏才是上帝为人摆设棋局的目的。

重的输赢心是为棋界的高手所不屑的。难道没有输赢就没有棋术的精彩吗?当然不是。在下棋人中逐渐地出现了大师。大师根据其领悟出的棋理发明了某一开局、某一进攻、某一防守。大师追求的不是输赢,而是表现一种艺术,一种风格,当对手为求胜负而不顾棋理地胡搅蛮缠时,他会推枰而起。每当如此时,人们都会为大师喝彩。此后,很多人模仿着大师,当一个下棋人娴熟地走出某某年、某某大师的某某招法,或者想出了对某某年、某某大师的某某招法的成功应对时,总不免要踌躇满志,昂然四顾……

上帝的棋局仍被人走着,下棋的人们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

牌局人生

你有过打牌的经验吗?假如你曾玩过这种游戏,一定同意,人生多么像打牌。

本来,打牌要讲究技术、技巧和计算方法,可是,无论你的技术和计算方法多么精明,当牌风不顺的时候,再能干再优秀也是枉然。

牌局就是这样,当你幸运手风好时,即使打错了,也会歪打正着,令你旗开得胜,而且,赢的那一家,往往是越赢越多,那输了的,却是越输越多,想翻本,想败中求胜,真是难之又难。
人生不也是一样吗,有些人,无往不利,即使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一样可以风生水起,反之,有些人却终生失意。

不过,尚幸牌局也有绝处逢生而突转逆境的时候,人生也是这样,虽然机会不多,总胜于完全绝望。而且,牌局毕竟只是牌局,是受到人的控制的。

游戏的启示

在我自己还是一个童子军成员的时候,我们经常玩一种游戏,即:凡在有新成员加入童子军的时候,我们总要把椅子排成一圈,形成一道障碍,然后蒙上新队员的眼睛,让他走过这条通道;队长会在游戏开始前给他以两分钟的时间叫他尽可能地记住所有椅子的位置,但是,一旦他被蒙上眼睛之后,我们就会立即悄悄地移开所有的椅子。

我总觉得人生就犹如这种游戏。或许,我们一生中都在竭尽全力地企图避开那些妨碍我们的事物,而这种事物却常常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并且其中有一些则是我们自己想像的产物。有时候,我们不敢去谋求某个职位,不敢去学拉小提琴,不敢去学外语,甚至不敢打电话给某位老朋友,等等。这种种“不敢”,其实往往都是我们给自己设下的障碍,而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障碍,使我们裹足不前,错过了许多我们本来应该去做而且能够做好的事。

除非你真的已经撞上椅子,不然就不要避开那些只存在于你的想像中的椅子。

哪怕你真的撞上椅子,那也没有多大的关系,至少,你有个地方可以让自己坐下来。(罗伯特·哈德)

 

   应用与创新

游戏人生

大人限制孩子玩游戏。正经人反对游戏人生。然而,我提倡游戏, 提倡游戏,就好像是提倡不负责任的态度,提倡醉生梦死的活法,实际上,这都是人们对于游戏的误读。在我看来,游戏的态度是快乐人生的态度,孔子的暮春三月“风乎舞雩”有游戏的欢愉,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有游戏的机敏,嵇康、阮籍放浪形骸的一生有游戏的纵情,李白苏轼笑傲江湖的瞬间有游戏的精髓。“仰天大笑出门去”,“人生得意须尽欢”,游戏的态度让人在复杂的人生险境中快乐着,让漫长的人生苦旅化作恬畅轻松的放达。

可惜,人们不理解游戏人生的快乐,只知道在工作中皱眉苦忍,在生活中强作笑颜,整日被成功的渴望、庞大的理想、艰辛的奋斗压抑得诚惶诚恐。这个时候,如果跟他说:嘿,给自己减减压吧,放放松,他一定很难听得进去。

提倡“游戏人生”绝非不负责任地对待人生,而是要用“游戏”的快乐、轻松、投入、积极、成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生。 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沉重,太认真。结果一切可能都是表面的、低效的、沉闷的,甚至是痛苦的、折磨的。

当然,个人有个人的活法,但游戏人生是我的活法,而且我定要让我的儿孙——如果有的话,长大后不要在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乏味生活中失去了游戏的乐趣,远离了人生快乐。

一堂心理游戏课

心理学老师给100多位学生开了一堂心理游戏课,其过程虽然有点残忍,但效果不错。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每位同学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的名字,然后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其中一位,在纸上划去一位,然后是划去第二位,最后剩下父母。同学们在划的过程中,深刻地体验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有的女同学因此泣不成声。等下课铃声响起,有个同学不由得发出了感慨:“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这则心理游戏与通常意义上的游戏有着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它丝毫不好玩,反而是极端的残忍。试想,当学生们颤抖着握笔划去纸上至爱亲朋的名字时,心里是怎么样的刺痛!但人生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终有一天,你会失去你所至爱的一个、两个,直至全部。谁能说,课堂内的模拟游戏不就是人生历程的一次浓缩和预演呢?

这样的心理游戏确实残忍了点,但足以刺激一些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一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便足以证明。游戏设计者的本意是达到了,但事情本身值得咀嚼的恰恰在这里:为什么原本应该在幼儿园就完成的教育内容非得要到大学里来传授?为什么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教育途径完成的教育目标,非得要用如此残忍的游戏手段来达成呢?

请尊重孩子游戏的权利

有这样一则报道,法国的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几乎没有外出旅游的机会,于是,法国一些社会团体就搞起了献爱心活动,通过募捐筹集资金,把当地学校内没有机会旅游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在暑期让他们到外地去旅游,让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

而如今,我们的孩子在暑假里还要为各门功课去不停地补习,以期在开学能考个高分。不论在学校生活中还是在家庭中,教师和家长们都粗暴剥夺孩子们游戏的权利。学校制定了太多的所谓的“行为规范”,束缚着学生的行为;还有很多学校打着“安全教育”旗帜,生硬地取消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课。

假期,学生本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可以放松一下。但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其升学率,还在进行补课。一些家长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在望子成龙的心理驱使下,不惜省吃俭用,进行所谓的教育投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掌握些知识、技能,让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和技能学校。其实,孩子的成长绝不是要通过这些硬性的模式来完成的。作为对孩子的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主动去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天性。真正地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否则会适得其反,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发育和成长。让我们共同来尊重孩子游戏的权利。